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晨曦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带来一丝温暖和光明。
林獬带领着众人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前往济州的征程。一路上,林冲三人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应对梁山贼人的战略战术,
此时此刻,唯有高思远在一旁冷眼旁观,他那副高傲自满、目空一切的模样实在令人心生厌恶。
只见他双手抱胸,微微上扬着下巴,仿佛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不屑一顾。
"林先锋、徐先锋、凌先锋,此次出征意义非凡且责任重大,还需仰仗三位充分发挥各自卓越的才能啊。
"
林獬目光扫过众人后,最终落在高思远身上,但他并未多做停留便迅速移开视线,并故意装出一副神色凝重的样子说道。
林冲听闻此言,立即拱手作揖并郑重其事地回应道:
"林大人客气了,身为臣子理应竭尽全力为国效力。
"林冲内心则一直在思考自已未来的走向。
自从见到鲁智深、史进两人停了那些言语后,虽然林冲时不时会以各种理由劝自已说那是骗人的,
但是某些事实的发生似乎已经证实了史进两人的话的真实性,林冲左右为难。
然而就在这时,徐宁突然面露疑惑之色,忍不住开口询问:
"不过说句实话,这些梁山贼寇究竟有何能耐,竟然能够引得朝廷如此高度重视?
"
话音刚落,凌振也神情严肃地点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补充道:
"依我所见,梁山上那帮好汉并非全都是无能之辈,其中更不乏英勇善战之人。
因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啊!
"
面对众人的担忧和警惕,高思远却不以为意地冷笑一声,然后满不在乎地大声说道:
"不过就是一群小小的贼寇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
说完,他还挑衅般地看着其他几人。
一时间,现场陷入沉默之中,无人再言语。林冲几人似乎都对高思远这种轻敌的态度感到不满,但又不好直接当面驳斥他。
毕竟大敌当前,内部团结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前往济州的宋军,士兵们装备精良,盔甲闪烁着寒光,兵器锋利无比。然而,他们的军心却并不稳定,仿佛隐藏着一股不安的情绪。
在这支军队中,有3000人来自韩存保亲卫,他们身经百战,勇猛无畏。
但剩下的10000禁军却被认为是花架子,缺乏真正的战斗能力。
韩存保的士兵们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他们以忠诚和勇敢著称;相比之下,禁军中弥漫着懒散和怯懦,许多人只是为了那份军饷而从军,对战斗并无热情。
看着弥散的禁军林獬这样想:其他地方也和这里情况一致。宋军特别是禁军实力最弱,厢军几乎用不上,只有各地方的乡兵和各将领的亲卫,战斗力还看的过去。
然而事实却与常理相悖,那些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努力之人往往收获甚少,享受的待遇也是最差的;
反之,那些并不辛苦的人,尤其是禁军中的将士们,不仅福利优厚无比,甚至可以福荫子孙后代。
至于厢军,则既无多少福利可言,又无需承担太多责任,即便临阵逃脱也不会受到多大责罚。或许,这便是宋军屡次战败的缘由之一吧。
目睹眼前这些军纪涣散的军队,李世民心中不禁暗自窃笑:未曾想,宋军竟然这般羸弱不堪。
也就那韩存保兄弟率领的亲卫军稍好一些罢了。我大唐时期的府兵可比他们强大许多呢,尽管已相隔数百年之久。
这时,李淳风凑到李世民身边说道:“陛下……哦,不对,应该称您为兄长。
依臣所见,这宋军怕是要玩完啊!实在太过孱弱无能!若是碰上诸葛武侯那样的强敌,定然会一败涂地。”
李世民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压低声音轻声回应道:“爱卿所言极是!”
于是乎,这支军队便一路缓慢前行,走走停停,磨磨蹭蹭,足足耗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方才抵达离济州城不远之处。
这天他们行路至黄河。李世民赞叹道黄河还是还是如此汹涌,几千年了一直如此。不知道他还能奔涌多久。
林獬站在高处,望着远方的山脉和蜿蜒流淌的黄河,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出两句诗:“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他转头对身边的李世民说:“这是你重孙时代一个叫李白的诗人写的诗,真是气势磅礴啊!”
李世民点点头,赞叹道:“确实如此,没想到世间还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物!”
说完,他挥挥手,示意军队继续前进。这支庞大的军队士气高昂,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济州进发。
而另一边,诸葛亮等核心人物已经提前得到了情报。他们在收到袁天罡送来的消息后,开始秘密谋划如何才能一举消灭这支朝廷大军。
诸葛亮深思熟虑片刻,然后靠近荀彧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
荀彧听完,连连点头表示同意,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说道:“诸葛丞相此计甚妙,实在是上策中的上策!”
两人对视一眼,都微微一笑,似乎对接下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
就在这时,赵云也收到了施恩派来的使者传递的求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