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瑶见李平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道:“李叔,收着吧,您帮着来回跑,还没好好尝过这圆薯的味道呢吧。”
其实上次她就想送一些圆薯给李平了,但是被萧睿宸给阻止了,让她等玉米的事情完了,一起送,当时她还有些不明白萧睿宸的意思,如今见李平这样,她有些明白了萧睿宸的意图。
就是想让李平不好意思,记住她这个人情。这样以后打交道的时候,李平肯定会帮着她说话的。
过了八月,就到了秋收的时节,薛家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碌了起来,虽然忙碌,但是心里却是高兴的,从年后就开始,忙活了一年,就为了这几天,都希望能有个好收成,交了朝廷的税赋,最好是能剩下过冬的口粮。
大家都忙着秋收的时候,夏书瑶则是在忙着晾晒一些干菜,准备冬天吃,不然只有白菘、萝卜和圆薯,未免也太单调一些了。
夏书瑶家虽然没有田地,但是这税赋却也是要交的,并且还是按着人口数交,不过不一定是给粮食,也可以用银两抵。但是夏书瑶不想用银子抵税赋,她就去薛坎家,问了一下薛坎家的收成,想买一些。
薛坎家的收成还不错,但是交了自家的税赋后,剩下的也就不多了,所以只匀给了夏书瑶一点儿,不过夏书瑶倒是不担心,她这样多走几家,总是能凑够要上交的粮食的。
上交了税赋后,夏书瑶去
镇上买了两石粮食,两袋白面,又一并买了棉花和布匹等用品。
如今薛家沟的年轻小媳妇儿和小姑娘都很感谢夏沈氏,她带着她们绣帕子、做荷包,一年下来也挣了将近二两银子呢。
而且秋收过后,薛刚先是着急村民开会,将明年要种植圆薯的事情说了下,将夏书瑶给他的圆薯种子,挨家发了下去,嘱咐道:“谁也不许贪嘴给吃了,这可是明年要种的。”
刚才听了里正说了这圆薯一斤能卖二三十文钱,家里的长辈们都很看重这圆薯,一个个都护的紧,就怕家里不懂事的孩子给霍霍了。
忙完秋收后,就到了闲下来的时候,夏书瑶除了上山猎些野鸡野兔,也不再往深山里跑了,如今家里不缺银子,夏沈氏绣了的双面绣屏风,被镇上的大户人家买走了,给了二百两银子呢,如今家里也有五百两银子的家底。
夏书瑶只是想到去年冬天,除了用柴禾拼命的烧炕取暖,也没有别的好方法,但是只要离开了炕,屋子还是冷冰冰的,说话都有哈气,虽然镇上有卖炭的,但是这炭却是比米还贵的东西,就连镇上的大户人家也不敢随便的烧。
萧睿宸和夏思铭这两日也在家,学院里大都是农家子弟,到了秋收的时候,都会多放两天假,不过现在已经是十月底了,他俩之所以在家,是因为学院里的先生去县城参加诗会了,学院里的学生就都放假
三天。
每年十月底,县里都会举办诗会,邀请各学院的先生,还有一些秀才、举人,夏元正也接到邀请了,这是崔景焕让萧睿宸带回来的请帖。
崔景焕在跟萧睿宸聊天的时候,无意中得知夏元正是个秀才,之前崔景焕一直以为家中没有大人呢。
既然大家都是读书人,而且还取得了功名,崔景焕自然是要见一见夏元正的,虽说萧睿宸不是他教出来的,但是夏思铭的功课,崔景焕也是有些了解的,基础打得牢靠,这都是夏元正这个当爹的功劳。
夏思铭和萧睿宸二人虽然休沐在家,但是依旧每天都会自觉的读书写字,这会儿两人在屋中读书,夏书瑶见夏思宇满头大汉的跑进来,立马嘘了一声,小声道:“又去哪里玩去了,阿爹这两日不在,你都要玩疯了。”
语气虽然严厉,但是掩饰却是宠溺的,一边说着,还一边拿着帕子给他擦汗。
夏思宇才十一岁,虽然经历过逃难,但是本性还是个孩子,现在生活安逸了,他早就忘了那些苦痛的日子了,之前夏元正在家的时候,每日里都要让他读书,温书,夏思宇觉得日子枯燥,他想向村里的孩子们一样,每天都出去玩。
可是夏元正却盯他盯得紧,因为夏元正知道,夏思铭在读书上的天赋一般,估计今后的成就也就跟他一样,是个秀才,但是小儿子却很有读书的天分,只要好好的教导,没
准能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为夏家光宗耀祖。
所以夏元正就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夏思宇的身上,但是夏思宇毕竟心性还不成熟,玩心很大,这两日夏元正不在家中,他每天吃过早饭就跑到村中去找小伙伴一起玩。
夏思宇对着夏书瑶笑了笑,将手背在身后,道:“阿姐,趁着阿爹不再,你就别唠叨我了,阿爹回来后,我就没有好日子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