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整体,而这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那么人作为一个整体,人体中的五脏六腑,各个结构以及部位就是互相影响的。】
【内在联系会体现在生理,病理,脏腑以及经络之中,人的内脏器官如果都好好的,大多数人就能身体健康,而如果某个器官生病了,那么其他器官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根据人体的表里,阴阳,脏腑,寒热辨别证型治疗疾病等等。】
【也因此,像古代磕丹药把自己磕死的,基本也是这么一个道理,最先败坏了一个器官,从而败坏了整个身体。】
曾经被点名的嬴政:“。。。。。。”
刘彻:“。。。。。。”
李世民:“。。。。。。”
以及其他曾经磕过丹药的众人:“。。。。。。”
看医学!赶紧看医学!
得把身体给调养好了。。。。。。
【《黄帝内经
》还认为人的健康和天地气运,阴阳四时都有着密切关系,即要保证健康,还必须要注意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除此之外,还提出由于季节和地理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
【比如东边沿海地区“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
】
【大概意思就是说,东边的人打渔吃鱼晒盐,口味重,吃的咸,加上鱼等海鲜都是发物,所以天天吃海鲜,往往会患有化脓溃疡之类的病症,可见《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大多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
这种学说原本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而《黄帝内经》里用这种观念去解释人的生理以及病理等所产生的缘由。】
【也是因此,阴阳五行逐渐成为传统医学辩证治疗的思维方法,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比如肝心脾肺肾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可以逐一对应上,即心对火,属火,所以我们常说心火旺盛,而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即肾负责新陈代谢以及小便等,这都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而且《黄帝内经》还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这就很像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所以我国中医的经络穴位虽然肉眼无法轻易看到,但针灸治疗就是靠此原理形成的。】
【再有就是我国传统医学也没有忽视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点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多处体现。
以及防病治病的医疗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有发病征兆时即早期治疗,掌握疾病的趋向,预先防治,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思想理念,也来自于《黄帝内经》,这些不仅是医疗理念,也非常富有哲理。】
【加上《黄帝内经》还明确反对将医学和巫术混为一谈,不仅认为人生病一定是有原因的,还极其鄙视都没发现生病原因,就总说是因为得罪鬼神的理论,其言明“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
【翻译过来就是——“满脑子都是鬼神的傻子,压根就没法跟他们讲道理!”
】
【可见《黄帝内经》真的不愧为医之始祖。】
后面多少带着某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借《黄帝内经》又嘲笑抨击了信仰鬼神的众人。。。。。。
就和那炼丹求丹为得道成仙的现象一样。
哦,所以在后世之人看来,他们都是傻子吗。。。。。。这又不能怪他们!若非天幕出现,他们又哪里能懂那么多!
不过话说回来,这《黄帝内经》可真是了不得啊,难怪其医学地位会是如此之高。
那除了《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以外,另外两本传统中医学经典著作又是什么?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而到了商周时期,中医理论就开始萌芽,也有相关中医记载。】
【比如殷墟出土的16万片甲骨文上,就有几百片记录了多
种疾病的信息,大多都是按生病部位命名的,即疾首,疾目,疾齿,疾腹等等,而有的疾病用部位不好命名,则根据主要病症特点,起了专门的名字,即疥,蛊,龋等等。】
【而且甲骨文本身不是象形文字吗,就如同“蛊”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像是肚子里有虫子了。】
【还有“龋”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则表示牙齿上面有洞,那就是蛀牙了,这个字就是龋齿中的“龋”
字,并且这个发现,可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
【再后面到了周朝,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中,也提到过不少相关疾病,比如《尚书》,《周易》,《周礼》以及《诗经》之中,就体现了对发热,昏迷,浮肿等病症的认知,这其中提到过至少几十种病名。】
【而也正是从周朝这些典籍开始,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分类也越来越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