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又安排自已带来的那1000名華国士卒负责镇守中阳,并去安抚那些已经受到惊吓的老百姓。
考虑到吁留的军队实在靠不住,孙武决定派一名信得过的心腹前去赵城,调集5000名華国的军队前来支援,以便协助夺取剩下的城池。
孙武深知要想稳住吁留人的军心并非易事,但他凭借着自已过人的智慧和谋略,成功地让吁留的千夫长们相信了一个虚假的信息。
孙武告诉他们,在剩下的三座城池——鄂城、屈邑以及河津之中,鄂城乃是晋国东部最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不仅如此,南部整整十座城池的粮草和钱财也统统汇聚于此,可以说鄂城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库!
接着,孙武又向吁留军透露道:“我们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攻打鄂城!只要能够顺利夺取鄂城,那么所获得的财富将会是中阳城的百倍之多!”
这个诱人的条件令吁留军队士气大振,众人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吁留军并不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孙武精心策划的计谋。
他故意夸大鄂城的富庶程度,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吁留军的斗志,让他们拼尽全力去攻打鄂城。
而在这场战斗中,吁留军必然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实力被严重削弱。
这正是孙武想要达到的效果,通过巧妙地利用吁留人贪财的心理,来实现自已消耗吁留军力量的计划。
孙武非常反感吁留军在中阳城大肆抢掠的行为,因为从这一点足以看出这些狄人绝对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孙武才想到了这个能够有效损耗吁留军实力的计谋。
其实孙武心里很清楚,吁留王狐叔坤绝对不可能如此善心大发,真的把三万大军拱手相让供自已调遣。
他打的如意算盘应该是先借助孙武的谋略攻下四座城池,然后再突然变卦,独吞所有战果。
眼下吁留军之所以会听从孙武的指挥,无外乎是听闻过他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想要借他的妙计来实现领土扩张罢了。
不过好在吁留人既贪婪又好勇斗狠,头脑却十分简单,毫无心计可言。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用一些蝇头小利引他们上钩,把他们诱进危险之地并逐渐削弱其力量。
華国的五千援军抵达之后,孙武心中暗自盘算着攻打鄂城的妙计。
他深思熟虑地决定将吁留的军队安置在后方,而让華军冲锋陷阵于前。
这个安排立刻引起了吁留军中众多头目们的不满情绪。
他们心生猜忌,认为孙武企图让華军率先进城掠夺财富,而将吁留军队置于不利地位。
于是,众头目纷纷强烈要求将吁留军队调遣至華军之前列。
孙武眼见自已的计谋即将奏效,便顺水推舟般装作无法承受各方压力,被迫重新调整布阵,将吁留军队声名显赫地放置在最前线。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孙武精心策划的“欲擒故纵”
之计。
倘若一开始就将吁留军队放置前方,那么聪明如吁留人必定会洞悉孙武是要拿他们当作炮灰去送死。
相反,通过巧妙利用吁留人贪婪且多疑的个性特点,特意将其安排在后军位置,反而会令他们误以为華国只是贪图城中财宝才奋勇争先,从而心甘情愿地冲在前头充作挡箭牌。
如此一来,即便日后吁留有心想怪罪孙武,怕也是无从挑起毛病来,毕竟这可是吁留人自已主动要求要排在前头的啊!
果不其然,事态的发展完全符合孙武之前的预测。
战斗一经打响,鄂城内负责守城的晋军便展开了异常凶猛的反攻,打得吁留军队损失惨重、伤亡无数。
伴随着吁留军队不断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守城晋军的攻势也逐渐放缓了下来。
孙武眼见时机已然成熟,当机立断下达指令,让后方严阵以待多时的華国士兵们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向鄂城发起猛攻。
本就疲惫不堪的晋国守城士兵如何能够抵挡住这群养精蓄锐、士气正盛的五千名華国士卒呢?
没过多久,華军就成功地撕开了城墙的一道防线,并迅速登上城墙进入城中。
華军和吁留的联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城中,与晋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巷战。
经过一番激战,原本实力强大的晋军在吁留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已略显疲态,如今更是难以抵挡華、吁两军的联手猛攻,逐渐陷入劣势。
眼见战局不利,晋军心生怯意,纷纷打算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然而,凶残成性的吁留人又怎会轻易放过这些战俘?
他们像当初攻打中阳时那样,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残杀了许多已经放下武器的晋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