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皇权天下攻略 > 名士02(第3页)

名士02(第3页)

的笑话,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

居然是个太监!天子脚下的这些节度使、将军因为太痛恨代宗宠信程元振,竟无一人应命出兵勤王,致使吐蕃军直接攻下长安。一脸震惊的代宗如同当头一棒,恍然大悟之间不得不仓皇出逃陕州。吐蕃在京城长安乱兵抢掠洗劫一空。

好在此时的郭子仪和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向代宗上疏切谏,请求杀程元振以谢天下,奏疏中说:“吐蕃、党项军队数万入关度陇,历秦、渭,掠邠、泾,兵不血刃而入长安。在敌入寇关头,谋臣一言不发,武将不肯出战,三辅百姓也不愿护卫朝廷,此乃四方内外皆与皇帝离心叛道之势。究其原因,是皇帝疏远贤良,专宠宦官的结果。为挽救社稷,立斩程元振。皇帝自己削尊号,下诏引咎,率德励行,天下人必服。”

也不知代宗皇帝是中了什么邪,家国即将破碎了,仍旧不肯斩程元振,只是下令尽削他的官,放归田里。

吐蕃兵占领了长安后,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傀儡皇帝,当作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被架在火上烤的代宗,仓促之下,不得不启用年近七十的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迎击吐蕃。

郭子仪还算忠诚于唐王室,虽然对代宗不杀程元振心怀不满,但在大局当前,仍旧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蕃。到十一月时,在郭令公郭子仪的指挥带领下,军队收复了长安。

长安收复后,代宗从陕州返回京城。程元振贼心不死,又从三原潜入长安,企图再见皇帝,以求任用。结果被御史发现,上疏弹劾。代宗下令将他流放溱州,在江陵时被仇家杀死。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间,他姑息藩镇,宠信宦官,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在开篇写唐朝的背景制度,其目的是用来讽刺在如此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之下,运作者仍旧能把手里的好牌打成输局。钱穆先生在论及唐朝的政治制度得与失中道:“在一个好的制度下,遇上昏君奸相,照样能把好的制度弄糟糕,好的传统弄废弃,把盛唐景象变成破败山河。”

◇番外:典兵与政的后唐宦群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廿二史劄(札)记》中说: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

唐朝后期的皇位继承和争夺几乎全与宦官有关。代宗之时,李辅国、程元振以及程元振死后的鱼朝恩交替专权,宦官的权力在不断上升。但此时的皇帝仍是有能力将自己不满意的宦官除掉的,其实皇帝往往是在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时期的宦官还没有完全控制皇位的继承。

而赵翼所言的“立君、弑君、废君”

现象则是自从唐德宗(代宗长子)后,除顺宗外共十一位皇帝,皆是由宦官拥立的,期间夹杂着拥立、弑废现象,多少令人惊讶不已。而这三乱之祸,则是由于“掌禁兵、管枢密”

《廿二史劄记》记载:

自德宗惩泾师之变,禁军仓卒不及征集,还京后,不欲以武臣典禁兵,乃以神策、天威等军,置护军中尉、中护军等官,以内官窦文场、霍仙鸣等主之,于是禁军全归宦寺。

代宗之时,宦官鱼朝恩开了宦官统军的先例,至德宗朝,宦官任各道监军竟成了惯例。特别是自鱼朝恩开始,京师禁卫部队神策军的统帅权就落入宦官的手中,也就是说,皇室的安危就由宦官来决定了。代宗最终用诡谋捕杀鱼朝恩,而不能堂堂正正诛杀权阉,实际上已经标志着皇权的威严随着这种放权让权,被消耗得荡然无存。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继位。唐顺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他不甘心受制于宦官,通过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准备搞掉宦官操纵权力的乱象。这些文人手段柔软得多,几个人商量筹划后出了一个“永贞革新”

的政策,所为改革改革,就是革掉既得利益者的命运。

当然,此项改革目的性极强,因为直接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当朝权阉第一大头俱文珍恨不得马上跳起来掀了金銮殿的顶,立马伙同其他宦官坚决反对此项改革。

怎么说呢,人算不如天算,此时恰逢太子李纯有意早登帝位。好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俱文珍等宦官算是逮住了救命稻草,便与李纯日夜聚集在唐顺宗周围,气势汹汹地逼其让位。本来就半身不遂的顺宗面对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实在禁不住这样的折腾,心想还是算了吧,保命重要,不得不把军国大政交给太子。

傀儡太子掌权后,俱文珍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走路都是横着走。但是李纯一日成不了真正的皇帝,他就还得看这个“残废”

的脸色。胆大包天的俱文珍直接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逼迫他们起草诏书,逼迫只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唐顺宗退位,由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而尊唐顺宗为太上皇。

由此,俱文珍开了宦官废立皇帝的先例。也正是有了这个先例,往后唐朝的八位皇帝都是由宦官废立的。

废立皇帝的同时,宦官还操有弑君之权势。唐宪宗最后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昭宗在位时又为刘季述所幽禁,所谓“近侍之凶悖,至斯而极”

在宦官为所欲为过程中,皇权的背负者曾对宦党进行大肆剿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顺宗夺神策军权是第一次较量;第二次是敬宗被杀后,名相裴度拥立文宗之时,诛杀了一大批宦官。但是此过程中,一来宦官梁守谦等也有拥立之功,二来裴度也没有下决心尽除宦官势力,很快就不了了之了;而第三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大和九年秋天,宰相李训和风翔节度使郑注二人内外呼应,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先后将杀害宪宗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要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朝廷必须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于是李训又举荐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条件当然也摆得很明显,就是希望两人在赴任之前,协助京兆少尹罗立言、金吾大将军韩约、御史中丞李孝本等人,在赴任之前先召集募吏卒,诛杀宦官。

所以在同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抓住这个天降祥瑞的机会,大肆渲染称之为大唐再兴的吉祥之兆,皇帝应亲往礼拜上天,以求国运。文宗皇帝命群臣先往观看,以探虚实,但是群臣看后奏称不似天降的真正甘露。文宗不信,宰相怎么会骗人呢?又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率领全体宦官前去察看真实,即刻回报。当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内时,却突然发现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院内埋伏兵卒多人,于是迅速夺路而逃。原来这是文宗皇帝和宰相设下的一个圈套,引诱宦官至金吾院一举歼灭,奈何计划失败。

被惹恼的宦官等人逃到含元殿之后,逮住文宗并胁迫其乘轿入内,李训、韩约等人慌了神,急忙上殿保驾,结果发生激斗。金吾卫士及御史台兵卒上前奋击,慌乱中的宦官将李训打伤在地,抬着文宗逃入宣政门,将门紧闭。

“甘露之变”

以后,由于官吏大批遭杀,朝臣空员极多,无人理事。宦官更加专横,皇帝更加受辱,不久文宗含恨而死。此场格斗是皇权与宦官集团的最后一次殊死较量,最终却以皇帝惨败告终,从此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剪除宦官之乱。

直至唐末,朱温把唐王朝的宗室、朝臣、宦官一锅端,宦官与皇权才同归于尽。

赵翼总述唐朝最终与宦官同归于尽过程道:

“卒之朝廷纲纪为所败裂,国势日弱,方镇日强,宦寺虽握兵,转不得不结外藩为助。于是韩全诲等劫天子迁凤翔,倚李茂贞,致朱全忠攻围逾年,力穷势迫,帝与茂贞乃杀全诲等四人、韦处廷等二十二人以求和,又杀小使李继彝等十人,城门既开,又杀中官七十余人,全忠又令京兆诛党与百余。既还京师,遂尽杀第五可范以下八百余人,哀号之声闻于路,诸道监军亦即所在赐死,盖不减东汉末之诛宦官,至有无须而误死者。唐室宦官之局,至此始结,而国亦亡矣。”

至此,宦者被诛灭,朱全忠杀唐哀帝而篡唐权,开启了五代十国的乱局。

故有言唐末宦官与皇权关系有如:

灼木攻蠹,蠹尽而木亦焚也。

而抑知其始,实由于假之以权,掌禁兵、管枢要,遂致积重难返,以至此极也哉!

——《廿二史劄(札)记》

◇番外:无法掀起波澜的“宋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