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关于文字的段子——
“三点水一个来,念什么?”
“涞(lai,二声)。”
“那三点水一个去,念什么?”
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脱口而出:“去!”
其实,明明是“法律”
的“法”
。
这首《山中杂诗》,虽不是很有名,按照顺序念下来,就算没有读过,也能五字一顿,抑扬顿挫出一首诗。再说,百度搜索功能这么强大,随便一搜索,立刻能整得明明白白。
偏偏每隔几个字,多出与这首诗不相干的字,打破了惯有的阅读习惯、固性思维,反倒成了最难破译的文字密码。
而开启墓门的密码,自然藏在“黄、目、戈、令、则、戈、山”
里。只要找对顺序,逐一摁下,墓门不开那就只能是年久失修、机关损坏、造墓人偷工减料了。
想通这一层,我更是觉得自己愚不可及。这七个字,明明是简体字,我读了这么多遍,居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确实没有。
我试着摁下“黄”
字,果然陷进石板两三厘米,又顺手摁了“令”
字,纹丝不动。
看来,确实需要按照正确顺序摁下,才能开启墓门。我没敢再乱摁,且不说七个字排列组合的数目无异于天文数字,古代墓葬机关更是精妙,一旦摁错了,很有可能造成“机关尽毁,墓门永闭”
。
“真他妈的累心啊!”
我长叹一声,耐着性子推敲其中的关联。
第一个“黄”
和最后一个“山”
,结合起来就是“黄山”
,难道这行字是首和“黄山”
有关的诗?
我想了半天没啥概念,本着“人脑不如电脑”
的认怂态度,摸出手机打开百度,输入“关于黄山的诗词”
,从词条里挨个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目、戈、令、则、戈”
有关的诗句。
难道不是诗句?
我转了转思路,试着进行了各种字句组合,绞尽脑汁的程度不亚于一年级小学生造句。
半晌,我放弃了。这七个字,白话也好,文言文也罢,压根组不成一段完整的句子。就算是成语、俗语、歇后语,想破大天也没结果。
“今年期末,一定把这道题作为考试重点!难死那群天天上课打王者荣耀、刺激战场的大学生!”
我愤愤地嘟囔一句,完全忘了“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辞职”
这件事。
“月公公,您老人家设置密码的时候,就没想过我破译不了么?”
我狠狠踹了石壁一脚,硌得脚底板生疼,跳着脚蹦跶几步,站立不稳,侧着身扶着岩壁倒吸凉气。
这座远看半月形的荒山,因为走了进来,已经看不到两座月牙形凸起的山峰。这样侧身看去,几道山岭连绵起伏,与及远处的地平线一脉相连,视线极为开阔,根本感觉不到身处山中。
我揉着脚,脑子里闪过一句诗,再看石板那七个字,狠狠一拍大腿:“这不是‘骑着毛驴找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