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从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开始就居住在河内温县孝敬里。那司马懿又怎么会成为汝颍集团的领军人物呢?
应该说是司马家族几代人编织的关系网,在司马懿身上开花,司马炎身上结果,最终以晋代魏。
司马最早是官职。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为大司马,他的后代就用司马为姓氏。后面怎么变迁不得而知,但司马钧确是实打实的东汉征西将军,秩中二千石,大官一个。
在东汉将门地位不高,士子们瞧不起,只有经学才被社会推崇。司马钧家中没有传世经卷,怎么办?让他儿子司马量拜师学,学不深没关系,学点皮毛,搞个诸生身份,关键是和儒生们混个脸熟。
这波操作有没有用?有的。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当上了豫章太守,这是个文官,你看由武入文了。
司马量的儿子司马儁官至颍川太守。司马儁的儿子司马防官至京兆尹。连续三代太守,看来已经彻底为士族接受,成为其中一员了。
司马家关系网就是从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开始编织的。
从司马儁开始,司马家就矢志不渝的编织三张网,政治网,同乡网,姻亲网。
政治网
政治网是司马家编织的第一张网。
这张网的源头在司马儁手上。按照汉代官僚制度,太守手中的权力很大,握有察举和征辟两张王牌。司马儁任颍川太守,颍川不是他老家,他没有家族利益要照顾,那么手上的指标给谁呢?
颍川三个最大的士族,荀氏、钟氏,陈氏。
荀氏老祖宗是荀子,儒学世家。司马儁为太守时,荀氏当家人荀淑被世人称为神君,在士子中地位极高,李膺等人都是他学生。
荀彧死前没有将士族领袖交给荀氏子弟,而是司马懿,可见他对司马懿的重视和认同,整个荀家在荀彧去世后,就已经完全倒向了司马懿。
钟氏以世善刑律著称,早在西汉时期钟元就官至尚书令领廷尉,成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此时的当家人是钟皓,门徒数千人,虽然不肯出仕,但仍是士大夫追捧的人物。
曹仁死后,钟繇任太尉,对司马懿掌军权作用很大。
陈氏不是世家,但当时的家主陈寔,自己就开宗立派了,他死的时候三万人参加葬礼,被后世认为是颍川陈氏之始祖,他的后代建立了南北朝时的南陈。
陈群的职务一直在司马懿之上,直到去世,他不但没有打压司马懿,还始终帮他,两人同为太子四友。
治下有这样三尊大佛,司马儁心中只有狂喜,司马家由将转士,得到他们的支持,就顺理成章了,至于筹码就是察举和征辟三族士子。由他察举和征辟的士子,还成为他的门生,关系网就成了。
将这张网扬光大的是司马防。
司马防最关键的位置就是洛阳令和京兆尹,而他最成功的政治投资就是举荐曹操任洛阳北部尉。
曹操早年因为阉宦之后的身份,并不为士大夫们看重,而司马防能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举荐他任实职,恩情很重,所以曹操掌权后,司马氏诸子皆得到任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下司马氏的处世之道,深藏不露、隐忍、不参与派系之争,谁看他们都是好人,都是自己人。
都说司马懿是狐狸,其实整个司马氏遗传的狐性,说他们是温县狐族一点不为过,当然他们有将门基因,所以不完全是狐狸,还具有狼性。
完善政治网的是司马懿。司马懿知道曹氏对他不放心,所以并没有主动提携太多身边人,而是培养一些潜力大的人留作后手。邓艾、王基、州泰、王昶、郭淮、胡遵等人都手握兵权,为司马家立下大功。
同时善于结交,也是司马懿结网的关键。蒋济、高柔、王观,这三个人都是和司马懿同朝为官的重臣,按理说可能还有些利益冲突,司马懿看的明白,冲突没有,经营结交是肯定的。
高柔出身陈留高氏,也是名门之后,蒋济从年轻时就是司马懿的好友,司马懿提携王观入朝。在高平陵之变中,高柔帮司马懿占据了曹爽军营,王观帮司马懿占据曹羲军营,蒋济则是直接和司马懿联手迎接曹芳回城,还写信劝降曹爽。
司马懿最厉害的政治投资就是结交了刘放和孙资,这两个人不简单,共掌曹氏机要,是曹家最核心的核心,司马懿居然通过分功等方式,让他们偏向于司马氏。
魏明帝托孤,原本想托于燕王曹宇等人,就是刘放、孙资二人从中劝阻和操作,最后大权落于曹爽和司马懿。
可以说没有对刘放和孙资和投资,已经外放的司马懿就没机会回归中枢,也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司马氏的政治网已经趋于完美了。
同乡网
司马氏居住在河内郡温县,河内归属司隶,下辖18个县,不管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地位都很高,特别是靠近都城,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这里也出了不少对司马氏重要的人物。
杨俊受业于大儒边让,在当时颇有名声,担任过南阳太守,结交天下士子。但他最出名的是品评人物,汉代有这个习惯,谁好谁差,不是靠考试分数,靠别人品评。
曹操为了让许劭评论他,是各种死缠烂打,最后得到那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才满意而去。
杨俊毫不吝啬的品评司马家人,让他们名声在外。司马朗早年成名,杨俊说他堂兄司马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