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干的活,数控机器却不一定能干得了啊。”
阿布笑着说,“把它拉回国的原因,就是打算能像在柬埔寨一样继续正常运转起来。但是安装组合成了大问题,正在愁这个事呢。”
“这个不难的,只要有配件,我就能修复。”
樊师傅接过阿布递上来的软中华,深深吸了一口,“要找配件,得到Z城西边的须水镇去了,当年拆卖国棉三厂的时候,拉走机器的同时,那个老板把所有的配件都一起拉走了。”
“上个月我还去他们那里修过空调,那小子还在愁怎么处理那些配件,当配件没人要,卖废铁他又舍不得。”
樊师傅叹谈了口气,“咱们Z城的纺织业,算是到头了。”
“樊师傅,您得空带我们去找找那个卖纺织配件的老板吧。”
阿布把整包烟塞到樊师傅手里。
“也罢也罢,还是割不断的感情啊,”
樊师傅站起身,“行,抽你时间吧,咱们提前联系!”
对于阿布提供的这个信息,琳琳和海哥都感觉到了眼睛一亮,凭借多年养成的市场敏锐感让他们俩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商机就在面前。
夫妻二人原来都曾经是Z城外贸公司的员工,国企变更有限公司后,两人就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说是公司,实际上也只有他们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夫妻店。
当年的外贸政策还是很利好的,从业的人员并不多,加上原来合作过的客户提供订单,也算是随了天时人和。恰逢国内的小商品的出口浪潮,经过几年的运作,已经初具规模了。
考虑到Z城是地处中原的内6城市,并不占有“地利”
的优势,他们最初的策略,就是把接到的订单交给南方的工厂做贴牌加工。但眼看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外贸利好的状态持续稳定,俩人就有了自己开设一家工厂的想法。
海哥家本身就是Z城郊区的老门老户,周边乡里乡亲的关系网很广泛,仔细针对房租、人工、税收做了分析以后,两人都认为进入生产领域,会大大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利润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说干就干,他立即盘下了本村一家经营不善的金属加工厂的两个车间,一番改造后,就正式开工了。
算起来,在进出口贸易这个行业里,琳琳和海哥已经奋斗了2o多年,总算了闯下了自己的一片天,有成熟的海外客户群,有一家小型规模的工厂,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几个小专利。
“国内小商品的出口,还处在以量取胜的阶段。”
琳琳告诉阿布,“如果想要有不错的利润,就不能总想着拼价格,只有那些有技术壁垒的商品才具备这样的利润优势。”
很显然,秦厂长堆放在车间的那堆七零八落的“破烂”
,恰恰能生产出来琳琳所说的具备“利润优势”
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