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无忌闻言,心中一震。他知道这个时刻已经来临,他必须做出决定。他看了一眼那些还在坚守阵地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敬意。然后,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全体撤退,往南门方向突围!”
他冷静地指挥着剩余的楚军将士进行有序的撤退。而那些留下来的将士们,则勇敢地站在了城墙上,用他们的生命为撤退的队伍争取时间。
野先可汗骑马站在定襄城前,轻蔑地笑着,眼中闪烁着凶狠毒辣的光芒。他身着一身华丽的战甲,铠甲上的装饰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映衬出他那狂野而霸气的身姿。
他的脸庞刚毅而刻薄,一双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征服的执着。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意,仿佛已经将整个大楚踩在了脚下。
野先可汗的野心一直燃烧着,他渴望南下攻下大楚,将这个富饶的国家纳入自己的版图。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征服这片广袤的土地,让大楚的子民臣服于他的统治之下。这个愿望已经在他心中生根芽,成为了他不断征战的动力。
此刻,他看着被攻破的定襄城,心中充满了强大的信心。他的数十万铁骑,如同黑色的洪流,将会一直南下,席卷整个大楚。他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大楚将会沦为他的囊中之物,而他的野心也将得到最大的满足。
脱脱不花率领数十骑兵,从定襄城方向疾驰而来,到达野先可汗的面前后,他兴奋地报告:“大汗!定襄城已被我们鞑靼的勇士成功攻下,剩余的楚军已全部被歼灭,只可惜让魏无忌那老贼逃脱了。”
野先可汗听后,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昂挺胸,目光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狂妄。他大声命令道:“留下一队牛录打扫战场,其余大军随我继续追击。此刻,大楚的精锐已被我们尽数消灭,这是我们南下的最佳时机。”
说到这,野先可汗的声音变得更加激昂:“就让本大汗带领我们鞑靼的勇士,一举攻下那大楚江山,将那片花花世界尽数收入囊中!”
说完,他放声狂笑,那笑声中充满了狂妄和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楚在他的铁蹄下颤抖。
此刻的野先可汗,宛如一位不可一世的征服者,他的狂妄和野心在这一刻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权力和胜利的渴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大楚朝廷中,气氛凝重得几乎可以让人窒息。满朝大臣们面色凝重,忧心忡忡地聚集在朝堂之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不安。
燕王杨敢和齐王杨勇两位亲王,此刻正站在巨大的沙盘前,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兵部尚书左光地带来的最新北疆线报。他们的眼神在沙盘上扫来扫去,似乎在寻找着能够扭转乾坤的策略。
左光地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他详细地汇报了定襄城失守的消息,以及鞑靼人继续南下的严峻形势。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般敲打在众臣的心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同时,大楚皇帝的下落依然成谜。虽然已知他已经回到了楚境,但具体的消息却迟迟未至。这种不确定性让整个朝廷更加紧张起来,仿佛每个人都在等待着那个决定性的消息。
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大臣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担忧。他们知道,这个时刻,大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他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每个人的心跳都仿佛被放大了数倍,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整个朝廷的神经。大臣们面面相觑,却又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地等待着两位亲王和左丞相宋涟的决定。
“左相,陛下不是已经回到大楚了吗?怎么还没有报信传来!”
齐王杨勇怒目圆睁地看着大楚文官之的左丞相宋涟,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急切。
在大楚朝廷的制度中,皇帝之下设有左右丞相,其中左丞相总领文官,右丞相总领武官。左丞相宋涟是先帝朝的老人,已经为相三十余载,深得朝廷上下的敬重。他不仅是大楚朝廷中文官的领,更是在皇帝之下最具权威的人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至上。
面对齐王的质问,宋涟神色沉稳,他轻轻捋着胡须,缓缓开口:“齐王稍安勿躁,老臣已经派人去打探皇帝陛下的具体消息了。想必很快就会有回音。”
宋涟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左丞相,他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带领朝廷上下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三弟你别急,说不定父皇报信的人已经在路上了。”
燕王杨敢试图平息齐王的怒火,语气严肃而沉稳。
然而,齐王杨勇却冷笑一声,轻蔑地说道:“不急?现在父皇生死未卜,你和我说不急?哼,也对,我们燕王当然不急。父皇要是有事,二哥就能早登大宝,我看二哥怕不希望父皇回京吧?”
这番话犹如一根火柴点燃了燕王的怒火。杨敢瞪大眼睛,厉声喝道:“你在胡说什么!我怎会希望父皇有事?你简直是在污蔑我!”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愤怒和不容置疑。
两位亲王的争执引起了朝堂上的一阵骚动。大臣们窃窃私语,互相交换着眼神,都感受到了两位亲王之间的紧张气氛。
事实上,燕王和齐王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和。他们之间的争斗已经持续了多年,无论是在朝堂上的政治斗争,还是在私下里的明争暗斗,都从未停止过。这次关于皇帝下落的争执,只是他们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
齐王的话虽然尖刻,但也反映出了几个亲王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关系,更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大楚朝廷的稳定。
朝堂上的大臣们如同木偶一般站立着,深知此刻的沉默是金。他们心中清楚,在这个风云变幻、敏感脆弱的时刻,任何轻率的言辞都可能成为风暴的触点。因此,他们选择了缄默,静静地等待皇帝的确切消息。
然而,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皇室内部的亲王们早已貌合神离,他们的不和睦如同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引翻船的危险。这些亲王们,各自心怀鬼胎,有的渴望权力,有的觊觎皇位,他们之间的争斗与猜忌早已越了兄弟情谊。
与此同时,大楚的朝臣们也并非真心为国所想。他们中的许多人,更看重的是如何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如何在这场政治漩涡中明哲保身。在他们眼中,只要鞑靼人的铁蹄不踏上东京城的土地,百姓的死活便与他们无关。这种冷漠与自私,如同蛆虫一般,正在悄悄侵蚀着大楚的根基。
整个朝堂,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那个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消息传来。而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各种心思与算计正在交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