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数字崇拜
“七月初七”
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
列为吉庆日。
“重日”
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
“天人相通”
的日子。
在这些“重日”
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
而“一”
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
“七”
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夕”
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
“七”
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
为终结。
以“七曜”
计算现在的“星期”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中国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
月。
“七”
与“吉”
谐音,“七七”
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
,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妇女乞巧
汉代时,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