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仅表现为容颜相貌的差异,还包含人格精神的独立。独立人格的塑造,要我们摆脱对于他人的依赖,重做回自己,虽然我们可能丧失那种虚幻的安全感,但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是值得的,当我们能够宁静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将感受重找回自我的喜乐。
我们需要自己的人生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但是你或许会说,你来到这个世界完全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父母的选择,他们可能只是想要个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孩子就是你。你来到这个世界,仿佛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话虽如此,但从生物学上说,你已是竞争的优胜者了——你在数千万个竞争者中获得了头奖。那么接下来,你不妨思考一下:你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何而来?
人一出世就伴随着哭泣,这是在各种生物中的特例。人生的过程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至少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受苦,应该是为了从生活的乐中体会生命的乐。假如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受苦,你还愿意降生吗?
从前,有个年轻人来到“法”
的门前,对门卫说:“我要进去。”
可是门卫说:“你现在不能进去。”
“以后可以进去吗?”
他这样问。门卫说:“以后可以,现在不行。”
其实通往“法”
的大门一直都是敞开着的,这个年轻人想通过大门看一看“法”
的内部,于是便弯下腰。“你那么想进去,为什么不试试看?不在乎我的禁令,直接往里走好了,虽然我是有法力的,但我也只不过是最下级的门卫。”
门卫笑着说道。年轻人不敢硬闯“法”
的大门,所以他选择等待,直到批准进去为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年轻人就在“法”
的门外等着,许多设法进去的尝试他都做过。“不能进去。”
门卫还是这么说,一次次的请求把他自己弄疲倦了。年轻人曾经带了许多贵重的东西来贿赂那位门卫,门卫心安理得地一件件收下,同时又说:“我收你的东西,是为了使你不致以为耽误了什么。”
年轻人在等待的日子里,忘记了其他人,认为唯一的障碍就是第一个门卫,这让他在心里经常咒骂。
慢慢地他等老了,眼睛也看得不清楚了,身体也站不起来了,这时候他让门卫过来听他说话。门卫俯下身,他问门卫:“‘法’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可是这些年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来这里要求进‘法’的大门,这是为什么?”
门卫知道他的生命快结束了,就大声对他说:“不可能再有人从这里进去了,因为这个门仅仅是为你开的。既然你不进,那我现在只好把它关上。”
可怜的人啊,这个门原本是仅仅为你而开的,但因为你缺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方鹤轩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牢记网址:勇气,又不善用智谋,而且还心怀侥幸。最后只好死在法门之外了!
事业、爱情,一次约会、一次交易,对我们来说都可能是一道法门。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站在门槛前的时候,心中就应该有一些领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法门,有没有门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以及执着去打开这扇门。生活也是如此,在你闯开第一道门卫的防守时,进去了,酸甜苦辣都是自己的生命旅程。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什么样的才,一小半取决于基因,一大半则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与努力。只有敢于去跳过那个生命的法门,我们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人生的过程,就是我们进入法门后所面对的每一个难关。这里面有酸甜苦辣,有些人坚持了下来,通过法门,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有些人退却了,有些人将生命终结在法门内,还有一些人就干脆留在法门之外,就像故事中的那个人。……
人生的过程,就是我们进入法门后所面对的每一个难关。这里面有酸甜苦辣,有些人坚持了下来,通过法门,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有些人退却了,有些人将生命终结在法门内,还有一些人就干脆留在法门之外,就像故事中的那个人。
人,活着就得有价值,这是人生唯一重要的目的。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社会、他人对自己的需求(包括自己)。
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为了个体满足与主体需要,人的价值亦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个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一部分。
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个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给予和支持。这种给予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个人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方鹤轩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牢记网址: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未来的路该去向何方,需要我们自己做出选择,别人都只是过客。故事只有在成为故事的时候,才是最可爱的,如果把它还原成现实,那么我们会突然找不到原来诗意的感觉和朦胧的美!有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活在故事里的人,我们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或许在故事里,我们会更喜欢自己。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觉得快乐,我们怎么想都可以。
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做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太多,**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