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归说,朱祁镇还是觉得应该谨慎,于是开口道“听说以前,父皇但有不决,便会询问杨荣杨师傅是吗?”
王振回道“陛下所言甚是,当初废立皇后之事就是杨师傅为陛下谋划的。”
“好,明天你去内阁,请杨师傅来”
。
“是”
见此朱祁镇这才微微放心,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振就到了文渊阁中,此时的文渊阁却十分忙碌,中书舍人来来去去的抱着厚厚一摞的奏疏,交于内阁诸阁老批阅,然后内阁“贴黄”
再送到司礼监,司礼监批红之后再送回来,由内阁查验无误后往通政司,再由通政司分下去。
内阁几位都在,主持礼部的胡濙,主持军务的张辅可以说是打酱油的,事务并不算多,最为忙碌的反是三杨,。文渊阁内金交椅仍在主位,不过稍稍靠前一些的地方放着两把椅子,自上次太皇太后带着朱祁镇来这里之后这样的格局就没有在改变。
王振到来之后,杨士奇停下笔问道“王公公,您不在宫中伺候陛下,怎么来这里了?”
王振此时可不敢拿大,立刻行礼“瞧阁老您说的,奴婢没事就不能来了么?再说了,皇爷有命,令奴婢请杨荣大人去乾清宫。”
杨士奇心中一动问道“可是太皇太后也在?”
王振回道“太皇太后不在,唯有皇爷在”
杨士奇听罢身形一动,随即平复下来,看了看杨荣,杨荣眼角闪过一丝喜色,随即收敛,然后对着杨士奇一礼,到“东里公,我去去就来,这里就劳烦您了”
杨士奇平和道“勉仁且去,这里有我,误不了事”
杨士奇本名为寓,字士奇,号东里,不过他的字却是历史留名,本名反倒是少有人知了。
两人之间看似平淡的对话,却也隐含交锋,毕竟辅只有一位,三杨虽说是一个团体,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竞争了,杨士奇与杨荣关系并不算好,毕竟一把手永远都会防着二把手,而二把手却也寻着机会想方设法的想着当上一把手;至于杨溥,比前面二位都要年轻得多,所以只需坐看,反而与两位关系都不错,能起到润滑粘合的作用。
这是正统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私下里召见大臣,以前太皇太后都在朱祁镇只能算是作陪,杨荣第一个被私下召见,是否意味着简在帝心?而杨士奇一直都清楚,杨荣想要取代自己,而今却不得不多想一些了。
杨荣随着王振来到乾清宫,偏殿内朱祁镇一身孝衣,刚刚为大行皇帝守灵,又是冬日,再加上一些措施,这才抱住了宣宗皇帝的龙体,只是马上就要移灵入葬了,皇陵虽说还未修好,临时的停灵之所却已经修建完毕。
宣宗皇帝梓宫出京入葬之时,就是那些无子妃嫔殉葬之日,故而朱祁镇就显得有些焦急了,他看到杨荣来了之后,立刻问道“朕听说,父皇在时,遇事凡有不决,都会与杨师傅您商议,而今朕年幼,有件急事想要请教师傅”
杨荣听到朱祁镇如此说,内心也是一阵黯然,仁宣之治在明朝文人之间可谓是推崇备至,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皇帝与大臣和睦非常,那些侮辱斯文的廷杖之类的甚少生,批次之间也是感情真挚的。稍稍回忆了一下先帝,杨荣就回过神来道“陛下请讲,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如此甚好,朱祁镇正色问道“朕读论语,得一句,不解其意,还请先生解之”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何解?”
喜欢再启风华请大家收藏再启风华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