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未必就是陛下的意思,
我看多半是朝中那些老夫子想出的办法。
虽然无兵可派,好歹算是把汉中守将的品级升上去了,
惠而不费,左右都有话说。“
朱常浩道:
“他们做官的本领,本王也是佩服的。
只是关外鞑子一再叩边,内地又流贼四起,
朝廷因为国库空虚,无力募兵,局势如此糜烂,
我看这些肱骨重臣,最是难辞其咎,
真该把他们一个个拉出午门,统统砍了脑袋。“
刘氏笑道:
“阿弥陀佛,王爷如此评论朝廷重臣,未免苛刻了些。
他们也是一心为公,只是没有力挽狂澜的手段罢了。
我看这洪督师倒是不错,三下两下,
就把那些流寇都收拾得差不多了。“
朱常浩点头道:
“洪承畴确实有些本领,这两年打得不坏。
怕只怕朝廷没有力量安抚地方,
过上一两年这些流贼又要卷土重来。“
刘氏道:
“前段时间,
我看邸报上说,朝廷又给汉中派了个缉贼捕盗的通判过来。“
朱常浩问道:“是吗?一个通判过来干什么?“
刘氏道:“盗匪横行,自然是过来缉盗的。“
朱常浩又问:“他有兵吗?“
刘氏道:“通判自然是无兵的,不过听说他带来二百护卫。“
朱常浩笑道:
“哈哈二百护卫又济得什么事。
不过此事倒也蹊跷,弄个通判过来,这也不合常例啊。
哎呀算了,朝廷的事自有朝廷做主,咱也不去管他。“
他在房中来回踱着步,走了两圈,停在长案前面,抬手拿起一支毛笔,在砚台里蘸饱了墨,抬头闭眼,凝神静气,然后手腕一沉,运笔如飞,不见丝毫停顿,两行墨迹淋漓的大字跃然纸上。
写完后朱常浩扔下毛笔,在桌案前负手而立,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有些许的自得。
他自幼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今几十年过去,对于行草已经很有心得,自认为达到了平和自然,委婉含蓄的境界。
他没回头就问:“你看如何?“
刘氏走过来看,原来是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刘氏撇嘴道:“王爷的字自是好的,只是这诗不好。“
朱常浩笑道:“怎么不好?本王倒是感觉这一句的意境很妙。“
刘氏拿过朱常浩刚刚扔下的毛笔,重新蘸了墨,低头写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字体娟秀灵动,竟也不输朱常浩。
朱常浩仰头大笑道:
“哈哈王妃教训的是,是我消沉了。
你这字写得好,笔力又有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