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恭敬敬的转身离去了。
没多久,就有半大孩子被领进府里。他们大多衣着寒酸,留着“河童头”
或“散发”
,十岁以下的孩子占了一大半。少有几个十岁以上的,脑袋上留着发囊,眉清目秀,多了几分成熟。
();() 进入宁国府老宅,这些半大孩子,全都神情拘谨,显得紧张。
贾蓉端坐厅上,与孩子们一个个见了。“面试”
他们的性格与能力,看看有没有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听说你在义学里读书?”
此刻,贾蓉面带微笑,询问着一个头戴发囊,身穿青色绢布对襟的少年。他是这批孩子里最大的,已经十四岁,唤作“贾坤”
,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颇有几分儒雅气质。
“是。”
贾坤毕恭毕敬的回答。
“读了几年?”
“侄儿三岁开蒙,五岁入义学私塾,至今已有九年有余。”
“可曾开笔?”
旧时称学童开始作文叫“开笔”
,也叫“试笔”
。
“蒙恩师看重,侄儿已开笔制艺两年半。”
贾坤恭敬回答,竟伸手入怀,掏出一本“窗课”
来恭敬呈上。
这一幕,把贾蓉看呆了。
古代读书人的作文本上常常写有“窗课”
二字,表示是八股文的习作。
但贾蓉没想到,贾坤竟随身带着,难道是特意准备的吗?
霎时间,贾蓉看向贾坤的眼神不一样了,有了几分兴趣。
“好,不错。”
贾蓉接过贾坤的窗课,大概翻阅了几页,瞧着上面俊逸秀美的字迹,不禁满意点头,旋即道:“我想让你做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吧?”
“是。”
贾坤点头,“来的路上,三老爷和我说过了。”
“那你愿意吗?”
贾蓉笑道。
“愿意。”
贾坤点头。
“为什么?”
贾蓉好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