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平时的工作就是放牛,割牛吃的草,然后偶尔会帮他儿子东哥割鱼草,东哥养了一亩多水面的鱼塘,说是为了过年过节时不用去买别人的鱼,够自己一家人吃,有剩余的就拿几条送亲戚朋友,从来都不卖的。
有村里人知道他的鱼割草勤快,养的肥,去买他的鱼,东哥说:“我的鱼不卖,只送。。。。。。”
这样子,别人也不好意思要他送哇,就悄悄走了。
所以,农村中每家每户都会挖个小鱼塘,养一些自己家吃的鱼。
这不,美英回门那天,东哥同爷爷和表一起到鱼塘那边放水,准备把鱼塘的鱼捞起来,大点的拿来杀了吃,小的放回去继续养。
太阳好的时候,他们家院子晒了好多腊鱼干,可以留到过了年时招待亲戚朋友来客时吃呢。
院子里还晒了腊肉、香肠、猪肝、板鸭。。。。。。
嗯,年味特别的浓厚。
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拿来送给亲戚朋友的。
还有就是,过年期间村中有谁家杀猪了,也可以用猪肉和东哥换鱼肉吃,多退少补,等价交换。
这或许就是八十年代初中期时,农村的商品交易形式吧。但大部分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责任田分到户,很快把那种“吃大锅饭,磨洋工”
的局面打破了,勤劳人始终是会富裕起来的。
像柴广贵父亲那种骄横惯了,又想靠懒惰度日的人,日子慢慢就不好过了。
农村人家的生活水平,贫富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一回家就在房间待着吐烟圈玩,这或许是爷爷的最大爱好了吧?
吴莹无法理解爷爷的抽烟习惯,就像爷爷无法理解吴莹作为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用一样。
爷爷回家就待在房间里抽烟,满屋子都是烟味,只有弟弟会偶尔去他房间玩,吴莹姐妹们都不想去沾染一身的烟味,更不想一不小心还可能挨一顿无厘头的骂。
在爷爷眼里,儿子、孙子是传宗接代的香火,女儿、孙女是嫁出的女泼出的水,那都是要成为别人家的人。
就要过年了,一家人都回来围炉煮茶,热热闹闹的,奶奶和母亲在厨房忙个不停,蒸酒、做豆腐,浸泡好糯米放到那个原始的石锅里去打糍粑、炸油果子,弄各种美食。。。。。。
吴莹觉得那是累死女人的活,看奶奶、母亲似乎乐在其中,每次都多做几个份额,自己家人累的半死,一半以上都是拿来送亲戚朋友,这就叫“人情往来”
。
过小年前后,嫁出的女儿都会回娘家送年,看望自己的老父老母,顺便刮走大量的细软、年货。大方的娘家人,女儿又多的,就得准备多一些年货咯。。。。。。
当然,女儿嫁的婆家比娘家生活好的,就不断的刮婆家的东西往娘家送的也有不少。
吴莹家有三个姑姑,其中一个是爷爷大哥的女儿,她选择跟东哥、娇嫂当外事来往,一方面是爷爷大哥没有生到儿子,叫“绝户”
,后面叫“五保户”
,住敬老院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冲着东哥、娇嫂为人诚恳大方,特别是娇嫂那性格,豪爽又不让自己身边人吃亏的劲儿,这姑姐跟着她,谁敢欺负,她就得找去理论一番。不管有理没理,都得去争论个一二三,乃至什么子丑寅卯的掰扯掰扯清楚。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三位姑姑似乎约好了来送年的,三姐妹好久没见面了,都兴奋的什么似得,叽叽喳喳的聊天,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哭成泪人,把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娇嫂的热情接待和耐心开导下化为生活的力量,为了家庭和子女,来年又是一位为母则刚的女战士。
三位姑姑给爷爷奶奶做了新布鞋,编织了新袜子,有的还做了新棉衣,送来冰糖、或者白糖,面饼、蜜饯等等老人家喜欢吃的点心和营养品。
当然,姑姑们也带走了不少娇嫂为她们准备的年货,腊肉、腊香肠、腊鱼干、还有油炸果子、黄元米果、糍粑等满满两篮子东西。
娇嫂就是那种让人心安,又经常让人惦念想一吐为快的树洞一样的存在,还能及时得到指导或开导的人。
有时,吴莹都在想,要是娇嫂能成为她那“善使队友”
就好了。。。。。。
对了,小安、小飞怎么样了呢?都想他们了呢。。。。。。
这时,小安的声音出现:“主人,谢谢你的记挂哦,我和小飞都好好的呢!对了,娇嫂的善心指数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