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医药行业的热议话题中,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争议无疑占据了重要一席。从国家集采政策的推进,到患者对药品质量的关切,再到医药市场的渠道变革,这一话题已经“破圈”
,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财经博主,我将从市场、政策、患者选择等多个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集采政策下的市场格局变化
自2o18年第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来,集采政策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共计435种药品通过集采实现了以价换量,其中仿制药占比高达95%以上。尤其是在第十批集采中,原研药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终无一中标,这一结果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甚至中国市场的担忧。
然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药品失去专利保护后必然出现的局面。当仿制药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时,原研药的高价策略自然难以维持。因此,无论是原研药选择不参与集采,还是放弃公立医院渠道,都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正常经营行为。
仿制药质量争议与真实世界研究
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进,仿制药以极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其质量问题也引了广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专家提出“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等质疑后,市场对仿制药的信心更是受到了严重打击。然而,国家医保局已经在证明仿制药质量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
通过两次集采中选药品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国家医保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无疑为仿制药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同时,随着集采带来的较大订单量,仿制药的边际成本不断递减,企业在原材料、辅料和包材采购上的议价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仿制药在保持低价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患者选择权与医药分家政策
在集采政策下,患者的购药选择权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集采协议量占据了医疗机构报量的大部分份额,剩余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拟采购品牌。因此,在公立医院中购买原研药变得越来越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完全失去了选择权。
实际上,随着医药市场的渠道变革,患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购买到原研药。例如,双通道药房、外商独资医院以及零售市场等。这些渠道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为了更好保障患者的选择权并消除围绕集采的争议,快推进医药分家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当医生只管处方、患者可以到院外按需购买时,大众对院内用药的关注度自然会降低。这不仅有利于大规模的仿制药替代原研药进程的推进,还能够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并引导大众使用仿制药。
未来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医药市场的不断变化,原研药与仿制药之争仍将持续。然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
对于患者而言,在购买药品时不仅要关注价格和质量,还需要注意经营方的资质和合规性。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提供药品鉴别等宣传服务,充分利用最新技术让患者可以通过追溯码等方式识别药品真伪并保障用药安全。
此外,为了更好推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展并保障患者的权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例如,在集采政策中进一步明确患者的选择权并加强对仿制药质量的监管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医药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原研药与仿制药之争是集采政策下市场变局的缩影。我们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并积极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医药行业的持续健康展并保障广大患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