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炮弹又算什么呢?
一门75mm压制火炮一个弹药基数为1oo,一线作战部队团级及以下单位应携行两个基数弹药,师部、前沿兵站、后方兵站个留存一个基数,共五个基数,而装备压制火炮的炮兵单位的战役标准弹药量,应为四倍弹药总量,即二十个基数。
换言之,一门炮在一场战役中便要储备2ooo炮弹,一万炮弹仅仅是五门大炮的标准战役储备而已。
从战术角度来说,抛开弹药消耗,法国的“自己人”
在这一战中其实没有太大的损失,虽然精锐土著兵被大量杀伤,但这并不能伤到根本。
金兰的守军本就不是第四支队的对手,算上两个精锐安南散兵营,法国人总兵力也不到六干,没有芽庄这一战,无非是金兰支撑的稍微久一点,至多拖到敌人第一批援军抵达,这其实并不能改变局面。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缺少海空军和运输部队的支援让条例所展现的“理论”
与实际差了节,本部的行动度较慢,但调整时间却相当缺少,一切都在三四天内生,大量不曾出现过的问题都出现了——
热带地区的非战斗减员过多、骡马死亡过多、机械故障频率大幅上升、装甲和重炮部队的独立运输能力较弱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值得吸取的教训,而整体的战斗过程,就目前来看,还是很好的,具体的自然还是得等人回来再慢慢研究。
而左念微此时比较关注的还是一线对于装甲单位的评价,毕竟他此时此刻就身在武器试验场。
如今世界各国的装甲部队建设都还完全处于摸索状态,同时工业能力也限制着武器的展,如今甲弹对抗基本没有,装甲单位与其他单位的配合以及战场上的作用,也都还是在人们的猜想之中。
有人认为坦克又重又慢,应该加强防御和火力方面的优势,随同步兵推进;有人则认为坦克相对于其他重武器来说轻便灵活,应该集中使用,突破防线;还有人认为其作用与骑兵类似,应当与骑兵部队配合使用,作为骑兵的多面手使用。。。。。。
总而言之,此时一切,一切都是未定的状态,于是,左念微喊来了蔡锷等人,一同研究研究。
“报告上面说,三三式战车机动能力较好,但防御不足,伴随步兵进攻预设阵地容易被敌人的反战车力量攻击。”
左念微指着报告,对面前的几个人说到。
“虽然法军缺乏反战车能力,但依然通过其他方式对一辆三三式战车造成了实际伤害,如果敌人手中再有几门战防炮或者战防抢,恐怕战车是跑不掉了。”
曾经担任装甲教导师市长、如今已经退役、担任总统军事顾问的蔡锷也皱了一下眉,“这种任务确实不太适合游击战车,如果是突破战车,效果应该会好不少。”
对于坦克的划分,如今各国都更习惯以任务性质划分,如英国人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法国人的骑兵坦克、步兵坦克等,其也是早期装甲战术的展的反映。
而国防军则因左念微的原因,从很早便开始尝试轻重中的划分方式,但在实际的任务分析中,已然形成了一套任务性质的术语,其中“游击战车”
指机动能力较好的坦克,一般指的是轻型坦克,“突破战车”
则主要进行对敌方阵地的突破,一般指中型坦克,而重型坦克在有的时候也被称为“攻坚战车”
,专门用来突破坚固的阵线。
之所以叫战车,自然也是因为这东西在本位面是中国明的,又因为习惯,没有名称代号,只有数字代号,研制出来之后自然以习惯的方式命名为“战车”
,也就不存在“坦克”
这个名词,但由于英国人依然自行研制了坦克,所以“tank”
这个词还是有的。
“嗯,突破战车本来就应该干这个,不然何必叫这个名字,但依我来看,突破战车仍不应该作为先锋使用,真正的先锋还是要靠重型战车。”
一位中年军官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少数重型战车在空袭和炮击的支援下,作为矛头从敌方阵地强行撕开一个缺口,突破战车与机动步兵单位紧随其后扩大战果,以点带面,全面突破。”
说话的人是如今的装甲教导师师长胡洛洲,是蔡锷的学生,也是第一批专业的装甲单位指挥官,在装甲作战方面也颇有见解。
“不过,这对于各部队的协同配合能力要求就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