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火车站,左念微就已经在宪兵封锁中见到了来自南京的重坦,在挂着“级限”
的牌子的板车上,一辆蒙着帆布的战车静静的呆在车上。
这座武器试验场当然远离城市,一直到傍晚,左念微才到了这里,此时整个试验场建筑区灯火通明,总参、陆军以及海军的干余人聚集于此,非常热闹。
在陪同人员的介绍下,左念微大概了解了这次试验的项目——包括三项六辆重型坦克、四项七辆中型坦克、九个型号的军用卡车以及四种装甲车。
不过,在项目试验开始之前,左念微倒是先收到了来自越南的战报和报告——
这份战报的内容比较简短,只是将1o月1o号到1o月3o号之间的战斗情况进行了汇报。
1o月1o号,三营抵达芽庄附近,侦察部队现敌人踪迹,三营就地防御。
1o月11日,三营与法军生交火,此后三日,交战烈度不断上升,与法军大部队的交火中,三营伤亡二百余人,损失惨重。
1o月15日,第四支队装甲和重炮单位大部抵达金兰,就地构筑工事,筹备作战计划。
1o月19日、2o日,第四支队总计动了三次进攻,以较小的代价肃清了金兰港城区,包围要塞。
法军舰队在之后的交战中,一艘驱逐舰被第四支队的炮兵击伤,最终迫使其撤出金兰,而法军指挥官普特斯在次日拒绝劝降,据守要塞,鉴于人员补充困难,第四支队目前尚无进攻要塞的作战计划。
而其报告相对详细,包含了后勤、装备、人员、作战条例、作战计划等诸多方面的思考,语言简洁干练,表达也很清楚。
从敌人的战术方面来说,法军的步兵战术死板僵硬,战斗意志也比较一般,但工兵作业和骑兵战术仍值得肯定。
殖民军和仆从军之间的训练差距非常大,殖民军尚且能够战斗,而大部分仆从军完全是闻风即溃,不乱自乱,也许是部队中缺乏法籍军官的指挥导致的。
在具体的战斗中,19日的进攻中,第四支队二营一个班击溃了对方一个散兵团,当日共俘虏敌军22oo余人,其中仅有46名法国人或法越混血。
中高级军官指挥能力较差,战术思想完全停留在欧战时期,反应能力较差,缺乏转化教训、调整部署的能力,而基层军官素质尚可,士气较高,能够临场应变,针对战场局势做出调整。
但在武器方面,法军完全没有装备任何单兵自动武器,机枪数量也较少,缺乏反坦克能力,完全没有防空和防化能力——虽然第四支队也无法进行空中打击。
在巷战中,装备冲锋枪、火焰喷射器和步兵炮,且据有灵活的班组作战能力的第四支队对于法军优势极大。
而法军的炮兵素质不错,挖掘工事、设置阵地、铺设通信、炮术都基本合格,但严重缺乏与步兵单位的配合,十分依赖预定的炮击计划,战斗中习惯长时间且精确的炮火准备,打击烈度很高,但综合效果较差。
同样的,在火炮方面,法军也缺乏榴弹炮,从对法军俘虏的审讯中得知,金兰守军之所以拥有1o5mm榴弹炮,完全是因为要塞的需求,而整个印度支那的法军也仅有这十余门1o5mm榴弹炮,其他部队手中至多拥有一些德邦戈1878型12omm要塞炮,且不可移动。
对于这些内容,左念微倒是不意外,法国人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炮兵思想并没有什么进步,思想僵化严重。
1926年的法军炮兵条例规定:应当极力避免将炮兵分散给下辖单位使用。指挥官要保证有足够的炮弹,打击敌军的关键阵位。
1929年的梅斯炮兵学院的教案则宣称:炮兵观察员不需同前线部队一并战斗,而是要在后方高点观察敌军动向。当前方部队进攻受阻,观察员会将消息传给炮兵指挥官,由他来决定是否开火,后者则继续请求上级裁定是否增援。
换言之,炮兵的射击目标选择基本由高级军官决定,在前线苦战的步兵基本没有话语权和控制权益,这样一套复杂而机械的传导体系,无疑浪费了大量时间。
对法军指挥官来说,失去了对炮兵控制,就等于失去了对战局的掌控。
而火炮方面,一直到194o年,法国本土陆军总计装备11ooo门火炮,但新式的1o5mm火炮仅仅只有159门,而1o5mm旧式火炮也仅有41o门,大量的155mm火炮则根本没有配给部队。
接下来,石华川则是反思了己方的轻敌冒进,敌人的傲慢是露于言表的,完完全全的不屑,即便知道对方的中国军队,他们的表现依然傲慢与散漫,没有任何的重视,而己方虽然看起来对敌人保持着警惕,但在实际决策时,依然容易产生轻敌心理。
这就导致部队的脱节,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轻敌冒进,尽管整体战斗表现优秀,但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员损失,至今百分之九十三的战斗减员都来自于芽庄的高地战斗。
敌人只是付出了一万多炮弹,而我方却损失了一百多人。。